日语

个人觉得这是非常大的劝退点。不会日语的话,旅游还行,简单的生活也还行,但是深入一些的生活需求会变得非常非常不便利。

移民日本以后,必定要和日本社会有很多交集。这和美国不太一样。比如在洛杉矶,很多华人可以一辈子不出华人区,不说英语,也可以的。但是在日本不行。

买东西购物消费,就像一个游客一样的话,不会日语是 OK 的。但是去医院诊所看病、去税务局缴税、去市政厅办事、自家孩子去上学、去银行申请贷款,不会日语的话,虽不是说完全不行,但选择会变少,而且可能过程中产生很多误会,注定会比较艰辛。

因此,除非是能雇得起随身翻译的大佬,否则务必要学一些基本的日语才好。

我觉得在一个国家生活,就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语言不通,就让你与周围的世界隔离开来,失去了探索周围的世界的能力,这是一种不自由——如果本来移民是为了某种自由,缺因为语言失去了自由,那有点本末倒置。

工作环境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观点。对于一个在大公司的 IT 从业者,如果已经习惯了中国或者美国的高收入、高挑战性的业务目标、灵活的工作环境,那么可能会非常不适应在日本企业工作。对于一个来自中国的体力劳动者,他很可能没法靠自己在上海住下来,但是如果有来日本的机会,他很可能可以成为一个东京人。

所以日本企业都有哪些问题是劝退的呢:

  1. 收入低。如果以一线大公司为基准的话,其他国家 IT 行业的平均收入都不如中国和美国。日本由于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小,税重,IT 业发展封闭,收入就显得更低了。
  2. 业务挑战小。如果是日本本土企业,你可能会发现日本在技术、产品、业务上,大概还处于中美十年前或者五年前的水平。
  3. 职场环境。日本的职场环境比较压抑、缺乏灵活性、对女性有歧视——这些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当然,最近几年是有改善的,年轻的公司和团队也在逐渐摈弃一些职场文化,但是就我的日本朋友跟我说的,如果崇尚自由和 meritocracy 的话,最好还是选择去跨国企业在日本的分公司。

之前有朋友移民到日本来,感叹说日本哪儿哪儿都好。我说,那是因为你只需要在日本生活,不需要在日本工作,所以你感受到的美好是因为有日本务工人员为你负重前行。他说,哈哈那是的。

总结下来就是,如果选择工作,最好去跨国企业;对于薪资、行业机会、挑战都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当然,创业不受此限制,但是有其他问题,我也还在研究和体验,之后有机会再说。

社会习惯

刻板印象里日本是一个非常崇尚秩序和自律的地方,确实如此。

大多数时候,这会给人极好的生活体验,例如:街道大多数情况都很干净、人民大多数情况下都很有礼貌、服务大多数情况下都超出预期等等。

但是有的时候,日本的一些社会习惯加上其他问题(例如日语),体验就不太好。举几个例子:

在日本找家政服务的话,会非常详细地明确家政服务的范围,比如哪些地方要打扫,哪些地方不会打扫,这没问题。但是有一种情况,比如地面上有一个东西掉落了,家政他很可能不会捡起这个东西放回去,而是保持它留在地面上,因为这不属于服务内容。

再比如说,去很多地方都需要提前预约。这本来也没什么,但很多地方是需要电话预约的,那日语不好就要了命了。

另外既然提到电话,就展开说说。日本是没有微信这种大一统的互联网服务的,与第三方的沟通最主要的是电话,其次是 Email。如果日语不好的话,银行啊学校啊运营商啊医院啊什么的打个电话过来也是要了命了。

成本高

外国移民大概率会选择东京这样的城市吧。如果是这样的话,还需要接受东京较高的生活成本。

整体来看的话,我觉得东京的成本和北京、上海差不太多。房子、就学、医疗之类的会低很多,但是人力成本相关的会高很多。典型的是出租车和外卖、快递。日本的出租车是出了名的贵,两公里左右大概需要 1000+ 日元,折合人民币 50 块。UberEats 的话,经常配送费和饭菜费用差不多。

即使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高成本城市,因为进城来支撑服务业的普通劳动者(被污名化为「低端人口」)很多,因此人力成本依然是非常低的。日本作为发达国家,贫富差距不大,普通劳动者的成本很高,也就造成了服务业的高价格。

日常观感上还有一项特别贵的是水果。比如一个大西瓜差不多 2000 多日元是很正常的价格,这在国内很多地方可能只需要几块钱人民币。怪不得那么多日本人喜欢去东南亚旅游呢。

另外成本高不仅仅表现在贵,也表现在服务规模上。

日本虽然有在线平台,你能找到美团、淘宝、天猫等等这些东西的本地替代品,但是他们的体验和质量可能都不如中国的 App。因为日本没有那么多的在线服务需求,也没有那么多的在线人口需要服务。

住的地方小

这一条基本是针对东京这样的巨型城市。如果从中国非一线城市过来,或者从美国大农村过来,可能要适应一下东京的这种小房子、小屋子。

这种「小」不是说多花钱就可以让它变大,而是大多数情况下,就只有小小的户型和窄窄的院子。

比如说,住一户建的话,你的窗打开就能摸到邻居的墙;住公寓的话,一人住的单身公寓一般就和酒店房间差不多的面积。

当然——如果不住在东京,那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乡下地广人稀,可以住大房子,然后把省下来的钱买辆车....


总结下来,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日语,如果日语好的话能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就是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接受程度,这就因人而异了。

生活相关 Tips

租房

以合法身份来日本成为居民以后,都需要办理一张「在留卡」。相当于外国人在日本的身份证。一般公司、学校等会提供一个地址进行临时登记。但是之后很多场景都需要一个长期地址。一般情况下,是自己租房的居住地址。所以我们需要租房。

因为日本有很多中国房产中介的缘故,所以即使不怎么会日文,也是可以看房租房的。可以问问朋友,或者搜搜小红书。

租房上没有太多特别需要注意的,因为日本的租房市场比较透明。自己在 SUUMO 搜到喜欢的房子的话,拿给中介去约就好了。

流程一般是先约看房,看了以后提交租房申请,房东以及保证公司会审核申请,如果申请通过的话,就可以签合同了。当然,也可能不通过。一般来说,收入高,会日语的话,比较容易通过。

租房以后,一般需要自己开通水电燃气。网络的话,有的公寓会赠送网络。可以咨询中介这个房子支持哪些水电燃气和网络供应商,然后协助开通。

办理电话卡

在机场可以买到短期使用的游客型电话卡。办理长期使用的电话卡,在有了地址以后也很简单,拿着在留卡和护照,随意选择一家你喜欢的运营商,在门店办理就行。

日本的主流三大运营商有 au,docomo,softbank。 其中 Softbank 和 au 分别有自己的廉价品牌叫 Y Mobile 和 QU Mobile。我觉得没什么太大的差异,看自己喜欢选择就好。

Rakuten Mobile 是最近三年乐天做的移动业务,价格比他们都便宜,缺点是信号不咋好。尤其是离开东京市区的话。如果不在意这点的话,办理 Rakuten Mobile 也可以。

以上运营商都可以直接在 Google map 之类的地方搜索门店去办就行。运气好的话,有的店员能说英文或者中文,就比较便利了。

开银行账户

开银行卡是个稍微有点麻烦的事情,尤其是不会日语的外国人。

从开户难度来说,线上银行比如 GMO 银行、乐天银行、AU 银行等等,要比线下银行容易。因为线上只需要在线填写表单,不认识日文的话还可以用翻译软件嘛。线下银行就需要和银行职员对戏,出戏的话就拒绝开户了。

线下银行可能最容易的是邮政银行。

不过我感觉有条件的话还是开线下大银行比较好。因为日本没有银联组织,有些业务的扣费线上小银行不支持。

信用卡的话,刚来日本的外国人几乎不可能开成功。经验上至少要在日本工作半年以上再去开设比较好。如果银行拒绝了信用卡申请,短时间内就没必要申请第二次了,会秒拒。

不过即使没有信用卡,大部分消费也是没问题的。现金也是没问题的。加密货币也是没问题的。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在日本的加密货币生活

买房吗?

很多北京上海的人来东京,一看东京这房价:「嚯,白菜价」。忍不住就要出手买了。但对大多数人,买房都属于比较大的投资决策,还是谨慎一些好。

首先简单说房贷的情况。日本没有所谓「首付」的说法。贷款买房的话,需要去银行申请进行贷款审查,银行会根据购房者的情况给予是否可以贷款、核准的贷款额度、贷款利率的结果。

额度和利率与很多因素有关系,比如通用的评估因素有:是否有稳定工作、收入多少、家里几口人、是否有其它债务、有没有违法记录等等;而对于外国人,还要看在日本呆几年了,是否会日语,在留需求的类型,是否获得永住资格。

简单来说,银行会倾向于给有稳定收入、稳定工作、已经生活在日本好几年,并且能长期留在日本的人发放贷款。不同的银行风控策略不同,比如本土大银行会更严格,可能直接不发放永住者以外的外国人贷款。

贷款的利率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体现在在留资格上:对于日本国民或者永住者,利率可能会低至 0.5%,否则会超过 1% 或者 2%。

贷款的额度一般跟年收入相关,可能在年收入的 2 到 8 倍。比如 800 万日元的年收入的话,可能贷款额度能到 5000 万日元。如果想买的房子总价在 5000 万日元左右的话,那么就相当于「0 首付」。

然后说一下房子资产成本。在日本拥有房子的话,需要长期缴纳房产税,可以参考这里。如果购买的是公寓,那么还需要加上管理费和修缮金。这三笔费用其实是不小的开销(尤其是对于公寓来说)。

因此,如果购房的时候,同时将这个房子看作一笔投资的话,那么也要考虑这三笔开销。这开销具体多少钱,要看具体的情况。一般来说,房子越旧,修缮金越高。可以在看房的时候咨询房产中介。

另外,房子的转手、赠送、继承都有比较高的税,以及中介费用等等,如果考虑投资回报的话,这些也是必须考虑进去的会降低实际回报的因素,也是中国人经常会忽略的。

接着是房子的附加价值。比较遗憾的是,日本的房子除了就近的生活资源,没有太多的附加价值,也没有政策性的门槛。比如说不存在户口准入购房制,也没有期房,也没有新房摇号,没有学区。

因此,日本的房子上涨预期基本上是市场需求决定,不太可能出现中国那样十年五倍的上涨预期。加上日本在租房市场对租客有很强的保护,不太会出现租客因为租金上涨或者房屋转手,被迫颠沛流离→买房并非「刚需」。

所以我的看法是,日本买房基本上就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没有拿到住房贷款,自己有更好的投资渠道的话,那么就不太划算。当然,如果是投资向的需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日本还有哪儿不好

最大的风险之一,是自然灾害。如果住在日本的话,你可能会遭受如下自然灾害:地震、台风、火山(可选)、海啸(海滨城市)、泥石流(山里)...

另外的一个风险,比如说,如果大家要兵戎相见的时候...

日本哪儿好

很多朋友从上海刚来东京的话,会感觉东京很多设施、建筑都挺陈旧的,很多办事的方法流程感觉就停留在十年前,然后发出感叹「就这?」,还不如中国。

但其实啊,一个地方的现代化与否,出来看有多少高铁有多少高楼这些硬件以外,还要看背后的软件。比如公共文化设施有没有,医疗资源够不够,对障碍人士的公共设施和保障如何(有没有残障人士出门),基本社会福利如何,商品供应全不全,服务到不到位等等。毕竟这些和普通人关系更近,社会规则应该是稳定的,且尽量以人为本。

如果一个地方可以随便被破门而入,随便被带走,财物可以随意被破坏,那这个地方楼再高、铁路再快,也很难说是个文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