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和疫情的关系,在东京呆了一年。

虽然语言不足了解媒体的一手信息,而且只呆了一年,但毕竟每天都在日本,贵在真实,可以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见闻和感受。

本文非常不严谨,很多指标忽略了来自公开渠道的信息,如有看法肤浅的地方,主要归咎于我的个人见解局限。

环境

影响宜居程度的环境因素很多,我只选择几个比较重视的方面来说说。因为之前在国内的一线城市都待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所以就拿这四个城市对比一下东京好了。

空气质量:深圳 ≈ 东京 ≈ 广州 > 上海 >>> 北京

具体的污染数据可以在 waqi.info 查阅。主观感受如下:我的鼻炎始于北京居住期间,在广州和深圳症状较弱,在上海每年发作两次,在东京依然每年发作两次但是症状较轻。对了,之后每次去北京,都会流鼻血,体验极差。

植被和绿化:广州 > 深圳 > 上海 > 东京 > 北京

看公开数据会觉得很诡异,还是说主观感受好了。

  • 第一次去广州我就震惊了,原来天桥上还可以种植物...不愧是花城
  • 深圳的绿化也很好,比如华侨城附近,感觉极好,喜欢
  • 上海的感觉比深圳差一截,就是很平庸的感觉,但是比北京和东京好
  • 东京的绿化取决于在哪个区域,似乎有钱的区域和新开发区绿化会好很多;因为有钱的人家似乎喜欢自己搞植被,有钱的区域公共绿化也不错,新开发的城区很像上海。但总体来说感觉绿地不多
  • 北京绿化率看着很高,但是那些地区似乎并不经常出现在日常会去的地方:香山、高尔夫球场什么的,所以印象里北京总是尘土飞扬,夏天暴晒,冬天很冷的感觉,搞不懂为什么

自然灾害:上海 > 北京 > 深圳 > 广州 >>> 东京

  • 上海可能的地质灾害只有台风,而且一般都很弱
  • 深圳和广州都有台风,严重的时候没法上班和上学(加分项?);台风的时候市区会积水,但是深圳的排水系统比广州好很多
  • 北京没有这些问题,但是在地震带,另外有雾霾和沙尘暴交替出现(不知道现在是否常见;
  • 东京,台风年年有,地震月月有,如果是浅海大地震可能有海啸,富士山作为休眠火山,距离东京大概 150 公里

不过说到这个,考虑到日本建筑抗震天赋点满的情况,除非发生7階以上的直下型地震,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毕竟 311 大地震时,因为地震掩埋和直接死亡遇难者不到 1000 人。不过既然在日本,就要做好防范灾害的准备,并且有一点觉悟就是了

工作

基本上你能想得到的跨国企业都在东京有分公司,尤其是 IT 行业企业,而且它们待遇不低。比如说 Google,据我在 Google 瑞士的兄弟说,Google 东京的待遇比他们高。但是瑞士的收入已经很高了~

对应地,赴日工作需要办理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可以在日本大使馆查到所需的材料。一般情况下,除了日本公司需要提供雇佣合同书等材料以外,可能还需要准备个人简历之类的。日本对大公司背景似乎有加分项,但不要在简历上造假。

国内对日本企业有死气沉沉的刻板印象,我没接触过,不太清楚,所以没法评价。但我之前跟一些朋友聊到,其实还好,至少不会在面试的时候询问女性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

另一个刻板印象是加班大国。嗯,就日本这个加班强度,远不如国内 996。

对了文末有我们的招聘信息,请大佬们留意。

生活

外语

虽然总嘲笑日式口音,但在东京似乎不少人都懂那么点英语,包括有些年纪较大的人。所以不会日语来吃喝玩还是可以的。

因为日语里有用到 Kanji(日本汉字),所以中国人虽然不认识日文,也能连蒙带猜出含义来。之前有个事蛮搞笑的,说是日本有家公司往中国发货,日本的主管特地嘱咐,货物里不要用旧报纸做充填物,因为中国人能看懂汉字,报纸里有的报道影响不好。

但是如果考虑长期居住,还是得学日语才便利,否则会比较麻烦,麻烦别人也麻烦自己。

学基础的日语感觉比英语容易(🤔️不太确定),很多词源相同,发音很像。

吃喝

东京是世界上米其林餐厅最多的城市。只要想吃好吃的,都能吃到。最好的法餐也在东京。

日常饮食的话,海鲜是便宜的,肉类蛋奶也是便宜的,蔬菜和水果是比较贵的。网传很多天价水果,其实没有那么夸张。西瓜折合人民币 50+ 块钱一个,贵是贵了点,也没到吃不起的程度。

基本上,食品工业的产品都便宜,非工业产品都贵。比如哈根达斯的价格不到国内的一半,本地人工种植的水果蔬菜就比较贵。

玩乐

作为亚洲的文化输出担当,东京的玩乐非常多……因为我玩乐欲望比较低,所以这个话题没啥发言权,略。

文化

东京是个外国人非常非常多的城市,对文化还是比较包容的,基本上做个好人就没什么问题。

信息化

虽然总吐槽日本信息化不行,没有互联网,失去二十年。但是实际上,只要不跟中国和美国比,那日本的信息化其实不错。毕竟如果把中美作为互联网的基准线,那别的国家就没有互联网了。

类似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电子支付已经普及了;路边的便利店可以办理行政上的文书之类的;一些新的政务站点比如东京都最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我觉得做得很好了,而且考虑到东京外国人很多,不少电子系统支持英文、中文和韩文,这一点很友善。

对了,在日本可以直接访问互联网,对从业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人力服务

作为发达国家,消费水平高于国内,所以外卖啦、搬家啦、垃圾处理啦、家政啦,都比国内贵很多,大概贵 2~4 倍的样子(🤔不确定)。

治安

就自己的体验来看,东京治安非常的好,近似达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追求。

不止一个同事丢过钱包,最后都被打电话叫去领取,当然,东西没丢。还有一个同事有一次把公文包忘在路边,过了半天也没有人拿走。

日常安装的 Yahoo 防灾 App,除了报告地震这种自然灾害,警察署还会发一些犯罪通告,按国内的眼光来看,经常都是“屁大点事”,比如手机号诈骗什么。对了,我在东京从未收到诈骗和推销电话。

政府和银行办事窗口没有防弹玻璃,没有传递文件的小窗口,就一张桌子。政务大厅也没个保安,之前本来说弄保安的,但居民不同意觉得浪费钱就没弄。

行政

去当地政府办理过几次业务,还有专门接待外国人的服务人员,服务态度很好。

除了政府工作人员,还能看到很多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是当地居民。感觉居民确实把自己区的行政部门当成了自己的行政部门,很人民政府,很社会主义。

其他

我很喜欢东京的一点跟上海一样,便利店非常非常多,道路规划也比较正常。之所以特别提这一点的原因是,之前在北京的时候,首先是半天看不到一个便利店,其次是即使看到一个便利店,却发现在马路对面。为了过马路需要走半公里,这就很泄气。

消费

教育

了解不多。但是日本友人说,根据计算,$1m 在东京可以覆盖一个孩子受教育阶段几乎顶配的教育开销。对比一下国内一线城市的综合教育成本不贵。

医疗

日本医疗水平比较高,国民健康保险的保障范围也很大,外国人只要在日本工作,也可以享受到日本的医保。具体数值可以参考 新宿区关于保险的指南,国保负担比例基本在 70% 以上。医保内的药物和覆盖范围好,比动不动开一堆中成药而且特种药品不报销的国内要好。

就我的唯一的就医和体检的情况来看,服务体验极佳。

通勤

在东京,电车(包括地铁、轨道交通、城轨 etc)通勤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从我的住处到公司大概需要几百日元。在高峰期非常拥挤,不过我一般不坐电车上班,所以没有体验过(也不想体验

出租很贵。晚上没有电车了,如果住得远,去住酒店可能要比出租回家便宜。

因为没有关税,所以新车和二手车都很便宜,尤其是豪车,估计比国内便宜一半。停车费可能贵,但是如果你家是一户建(就是独立的一栋房子),那么可能会自带停车位。

房子

单独把房子从其他消费拎出来的原因是,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消费大头。具体数据的比较可以考虑阅读文章"中国的房子到底多贵?应该跟国外的城市直接比较一下"

简单来说,虽然东京房价日本第一,但同等品质的房子,单价比北京上海便宜。从我粗浅的了解来看,值得从非数据角度提一提的有如下几方面:

地产持有税

日本是土地私有化国家,因此有地产税。在日本,持有房地产需要缴纳“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计画税”,具体的计算方式可以参考 固定資産税・都市計画税(土地・家屋) ,这两税率分别是 1.4% 和 0.3%,当然中间的计算有点儿复杂。

比如网站上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土地面积 150 平米,房屋面积100平米,总价 5100 万 日元(折合人民币 310 万)的一户建,按照固定资产税评价额进行征税,税金为 182,250 日元(折人民币 11092 元)

赠与税

如果考虑到房子继承的问题,需要缴纳赠与税,在国税厅贈与税の計算と税率(暦年課税) 可以看到。比如上面例子中 5100 万日元的房子,按照“特例贈与財産用”的计算需要缴纳 2104 万日元(折合 ¥128万)的赠与税。比较贵。但别急,等我们老的时候,中国也会有遗产税或者继承税这样的东西的。

对了,以上税务都是我自己算的,可能有错误,仅供参考。

房贷利率

如果拥有日本永驻身份(aka 绿卡),或者长期在日本工作的外国人,日本房贷利率是比较低的,在 0.4%~1% 左右。可以用 SMBC房贷计算器 估算一下房贷,对比国内 4%+ 的利率,四舍五入约等于白送。

无公摊面积

国内公摊面积占比挺大,多的 30% 都有,相当于在中国买房子有 10%~30% 的溢价。日本没有这样的计算方式,相当于买 100 平的房子,得房 100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