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日本的时候,听过一个段子:
有个日本老板往中国发货。发货时,他叮嘱伙计不要用废弃的报纸来包裹货物。
伙计问他为什么?
他说,上面都是汉字,中国人能读。我们用报纸报东西,报纸上这些东西在中国被人读到了,可能会害了我们的中国客户。
中国人是能读懂不少日本汉字,不过这个日本老板也挺能读懂中国。
能读汉字,确实对学习日语很有帮助。我的第一本日本语教材上一个汉字都没有,对此还觉得很奇怪。结果我的老师告诉我这本教材是为了照顾「students from western countries」,所以上面没有汉字——我一下子就理解了。
早期日本虽然有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书写系统,因此随着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最早的佛教徒也把汉字作为最早的书写系统引入日文。
但是因为汉语和日语并非同一个语系,于是后来发明「假名」以后,汉字和假名就构成了最初的日文书写系统了。接下来假名演化出了今天的「平假名」,用于拼写各类变形和日语词汇。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片假名」也被僧侣们从汉字中拆出来,最初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
再后来日语的词汇就慢慢定型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 和語
- 漢語
- 外来語
其中和語就是日语本来就有的词汇,用平假名拼写。例如:おはよう(早上好)、わたし(自称)、が(助词)这样的词。
漢語一部分是古代就从中国传入的词语,例如「世界」「学問」「親切」;另一部分则是后来使用汉字创造的词,例如「電話」「文化」「安全」等等。
外来語里大部分都来自英语,小部分来自其他语言(也包括现代汉语)。比如コンビニ(便利店)是对英语「convenient store」中「conveni」的音译;パソコン(电脑)是对英语「personal computer」中「person-com」的缩写(对,就是这么怪)。他们大部分会用片假名来拼写。
于是现在外来词常常用来表达新出现的概念和东西。甚至,已经有日语或者汉字名字的东西会被用外文词重新表述。比如「めし」是「米飯」,「ご飯」也是「米飯」,「ライス」是英文「rice」的外来语,也是「米飯」。
不过这些外来词和本土词在含义和细微差别上有细微的差别。例如「牛乳」和「ミルク(milk)」都是牛奶是差不多。不过「煙草」在零售领域基本称为「タバコ(tobacco)」。「おさけ、ワイン、アルコール」虽然都是酒,但是「おさけ」一般都指日本酒,「ワイン」一般指水果尤其是葡萄酿造的酒,「アルコール」则是对酒类的统称。
总体来说,使用「漢字」时给人正式严肃的印象,外来词给人新奇的印象。
甚至有很多外来词已经和源语言没什么关系了,对于源语言是英语的外来词,也可以称为「和製英語」,例如「panelist」应该写作「パネリスト」,但是「パネラー」被构造了出来,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意思,虽然并没有这个英语单词。
实际口语中,一些非外来词也会用这种方式来压缩,并且片假名来拼写,比如「キモい」表达「恶心」,诶就是嫌弃别人的时候说的那句,是「気持ち悪い(きもちわるい)」的简写。
所以年轻人喜欢用外来词(或者伪外来词)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不管是不是个英文单词,反正酷就对了。
这类情况在汉语里也有出现。例如「笔记本」->「电脑」-> 「本儿(东北话)」-> 「mbp」。再比如「厉害」->「永远的神」->「YYDS」
在日常书写和表达时,通常会在一个句子里交错使用汉字、假名和标点「、」。例如:
暑いと、プールへ行きたい(好热,想去泳池)
这个句子就很易读,因为一眼就能看出 暑い、と、プール、へ、行きたい。如果全部使用假名的话,看起来就会很困难:
あついとぷーるへいきたい(haorexiangquyongci)
感觉就像中国人看纯拼音似的。
关于外来语我想多说一点。
之前网上有一个图片,用来表达片假名之恶毒:
其实现实情况倒是没有那么奇葩,这张图有点为了黒而黒的意思。如果访问 Qiita.com 这个程序员网站,会发现该用英文时还是会直接用英文的:
Python 就是 Python,不是「パイソン」。Raspberry 也不是「ラズベリー」。
看样子,日本的程序员也和我的看法相同,行业内的词不如直接用英语。
不过我觉得现在日语里多多少少有点滥用片假名的感觉,但我又很理解。新词汇进入日本以后,如果没有合适的现有词(汉字组合)去表达它,用片假名拼写确实是一种做法——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英语——但,真是一种很偷懒的做法。我还是比较怀念日本学者用汉字翻译外来词的时代。
虽然日语有大量词汇来自中国,但是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因此到近代时也有大量的和制词汇,从日本传回到中国,称为「和制汉语」。于是我们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词,都来自日本。
其实这种词又可以细分为三类:
- 中国本来就有,但是在日本获得了新的含义,比如:電気、電報、地球、銀行、化学、直径、風琴、料理。
- 日本用中国古典籍的词来翻译其他外来词,比如:革命、文化、観念、福祉、文明。
- 日本创造、流入中国的新词,比如:電話、情報、科学、哲学、喜劇、美学、神経、軟骨。
第一类的典型的例子是「銀行」:
汉语中原本的「銀行」表示的意思是金银器店,卖贵金属和首饰的地方:
银行,今金陵坊银行街,货物所集;花行,今层楼街,又呼花行街,有造花者。诸市但名存,不市其物。
——《集庆续志》
但是到了 1851 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大美联邦志略》传入日本,并进行了翻刻,于 1864 年在东京出版,写到:
邦中杂税所入,每年凡银二百数十万,如银行年中入租银六十万。他如民间银行,在邦都者,现存本银约三千五百万。
这里的银行已经是「bank」这个现代含义了。所以现代汉语中的「银行」本来是一个汉语词汇,但是它最普遍的现代含义源自日本的「銀行」。
当时这些来自日本的汉语词传入中国时,其实有很多人反对。例如学者彭文祖就觉得「取缔」应该改成「禁止」,「场合」应该改为「时、事、处」,「第三者」改为「他人」,「动员令」改为「动兵令」,「打消」改为「废止」,「目的」改为「主眼」,「取消」改为「去销」,「手续」改为「次序」等等。
但是很遗憾,这些阻力没有奏效,以上和制汉语都已经进入了现代汉语。所以各位读者,你平时说的话有很大一部分都在用日本词呢。
很多人误以为除了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都在用繁体,其实这是不对的(甚至每个地区的「繁体」都不一样)。日本在 1946 年以后,就把很多汉字进行了简化。有一些,使用了和中国简体一模一样的字形,比如「国家」的「国」(Unicode: U+56FD)
但是有一些,则是完全不同的写法和完全不同的 Unicode 编码,比如「变更」的「变」(U+53D8),在日文汉字写作「変更」的「変(U+5909)」。
有一些字虽然 Unicode 编码相同,但是由于地区性简化的原因,在不同的字体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生意兴隆」的「隆」的 Unicode 都是 U+9686,但是在中文字体下显示为「隆」,在日文字体下会显示为:
诶,对咯,少了一横。可以在支持日文的系统(比如 iOS)下打开网页 RYU(隆) 这个链接,看看里面「街霸」里「隆」这个角色的名字的写法。
最后放个广告,我的日语老师最近在招生。我觉得她教学专业、耐心、负责,价格也非常实惠。她们有专业的日语教师团队,无论是考级、留学、在日本生活和工作,我觉得她都能给很好的帮助。所以我已经两次续报她的课程了(我的这位老师日程已经满员了,和她同工作室的其他老师也是可以的:),不用一窝蜂地去找同一位老师,否则其他老师会很伤心)。
对于已经在日本,或者想要来日本的朋友,或者单纯想要学日语的话,不妨考虑一下她的一对一课程。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 访问她的网站 了解一下大概的课程,然后扫下面的微信二维码试听。现在联系她试听的话,同时提供我的邀请码「lyric」,试听课直接打五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