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创业者拿 VC 钱的黄金年代,总会遇到这样的 VC 大哥,他们问「大公司抄你怎么办?」。

其实大哥你真的多虑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担心:大部分产品都发展不到被大公司抄的程度。

(全文完)

抱歉,还没完。


现实确实如此,大部分产品确实活不到被大公司正眼看的阶段。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存在大过滤器的宇宙里,回答「遇到外星人要发生第一类接触时要怎么办」一样。不如去花精力解决当下的问题。

不过,真遇到被抄的情况,如果去接对方争辩,「借鉴不能算抄……读书人的事,能算抄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致敬」,什么「有态度」之类,搞得大家都很难看。

像素级的抄袭况且维权困难,那如果对方进行业务模式上的复制,阁下又该如何应对呢?

大公司做这件事可能还挺棘手

不知道大家觉得一个细分市场的消费型产品拥有 DAU 1000 万是个什么水平。相信很多人会觉得相当不错——我也觉得。

但是对于掌握十亿级流量入口的大公司来说,如果在流量池中给这个 DAU 1000 万的新产品开辟一个入口,公司需要斟酌。因为都有十亿级流量了,即使在入口上放坨屎,每天也能有大几千万人来尝尝鲜。那么具体放哪坨,用什么姿势放,很需要仔细考虑。

首先营收肯定有影响

一个新的产品,它的用户所贡献的价值和生命周期不同,考虑营收就是一个运筹学问题。新产品上线了,会不会给一直提供可靠营收的老产品分流,然后影响到公司利润啊?

当然,虽说新产品可能让短期营收下降,但是也许、可能,长远看能为公司拓展业务边界、找到新的增长方向、赚到更多钱也说不定。但即使公司有一群勇于冒险的管理层,也得兼顾对利润尤其敏感的股东们的感受。

小团队可不在乎。本来小团队就没有别的营收可以被竞争,做好这唯一的产品就是最好的营收渠道。

其次公司内部可能有对资源的竞争

既然新的产品线可能影响到营收,那么动老业务线的蛋糕就更加现实了。

同一个公司里大家能在同一家公司里工作,除了五百年的修行,也是因为当下大家的短期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但凡说基本一致,就说明有很多不同。公司的高层、中产、员工的诉求完全不同;不同的业务部门的 KPI 还会产生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知道新业务线的负责人,约老业务线的老哥一起喝咖啡谈心妥当了没有。

小团队也一般也没几个主营业务,当下的小产品就是最大的业务。大家能一起在这个小团队里共事,那必须得是一条心的一个战壕里的同志。

一个 Product-Market Fit,两种解释

总之,新的产品既然是创新,很可能稍微破坏一些公司既有的东西,不仅仅包括营收、团队目标、还有品牌基调和战略。对于大公司来说,都是一种冒险。

尤其是所有拥有亿级流量的产品的公司,都可以自称为「网民的基本盘」。既然是基本盘,那他们的目标用户群就是所有人,做出来的东西也就必须差不多。也就意味着产品设计时要放弃一些个性,因为他们不可能放弃基本盘,这是属于基本盘的路径依赖。比如说,微信作为一个通用通讯平台,它几乎无可能掉转车头去做陌生人交友。

这就跟连锁餐厅一样,你知道他们的菜品的质量肯定稳定,能照顾所有顾客的偏好。但是对于有偏好的顾客来说,绝对谈不上出色。

但新的小产品不一样。小产品本来就没有基本盘,在历史用户群体上没什么能放弃的。那么可以放心发展自己特有的文化认同,组建自己的用户社区,为他们解决好大公司产品无法解决的问题,获取这部分用户的青睐。

让用户喜欢你

在互联网行业里,「护城河」是个经常被提起的词。这个词已经把「用户是我的资源」的观点昭然若揭了,因为是资源,所以需要「护城河」免得被人抢走了。

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行业所提供的面向 C 端的服务,是一些很容易规模化的产品;和人打交道的,也是一个个可复制的程序。在这一意义上,用户们确实就是一种用于争夺甚至掠夺的资源而已。

但这样的观点,做面向企业客户端和做传统生意的老哥们肯定是不同意的,他们的运营模式与互联网行业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他们眼里,客户不仅仅是资源,更是长期的合作伙伴,远超过单纯的交易关系。

比如,当我们谈到面向企业的服务,我们谈的是深度合作、定制化解决方案和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确实,规模化和通用的 SaaS 能满足浅层的需求,但大客户的需求往往是独特的,需要深入了解、长时间的维护和创新。

再者,传统生意的老哥们,他们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字典里,客户不是简单的数字和数据,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们与客户建立的是一种长久的信任关系,也不是短暂的交易关系。

但是就像很多行业的发展一样,二者的发展并非不可弥合。

从面向 C 的产品来看,大家也注意到每个 App 的用户都是一个真实的人,也和公司里的你一样,拥有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情感。所以才后了后续对「个性化」的发展。

其次,情感的需求不仅仅是单纯地满足用户场景。现在这个时代,追求共同价值观,即使在普通的消费决策中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家不再仅仅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性,也不仅仅看中价格,更开始在意的是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连接、社群文化、共同价值观。

如果用户说「给你介绍一个 App,我在用」,这显然是把你当外人。如果用户说「给你介绍一个 App,我们都在用」,这是把你当自己人。

所以我刚才说小产品应该发展自己特有的文化认同,其实目的就是让用户从「资源」转变为「护城河」。这个护城河不需要保护用户,而是转而保护你的产品和用户所建立的这种情感纽带。

这样,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交易,当产品不仅仅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而是与用户产生深深的情感联系时,这种关系就如同情侣之间的深厚情感,而非炮友关系的肤浅互动。

在这种紧密的情感纽带下,任何竞争对手想要介入、破坏或试图拉走用户,都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因为他们不仅仅是要超越一个功能优越的产品,更是要打破一段深厚的情感纽带。

比如说独立开发者的三大件之一的笔记软件。这么多笔记软件每一个都解决了什么痛点吗?双向链接?知识图谱?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大家都是提供了一个能让自己舒舒服服当松鼠的工具而已。那为什么要用 Notion/Obsidian/LogSeq/Evernote ...,明明大家的基础功能都差不多。

因为我喜欢。

不再一味追求规模

不过建立文化认同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很难成为「基本盘」。

或者换句话说,随着用户的规模变大,文化认同会变得越来越浅薄,直到浅薄到和最广大网民相同——能上网就行,不管是不是一条狗。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创业者都在追求规模:融资 -> 烧钱 -> 争夺市场 -> ... 保持这样的循环直到上市,让股市支付给公司一笔永远不需要偿还的借款,然后从投资人到创始人,所有人都解脱了。但大家的代价是什么呢?

  • 代价一:绝大部分创业团队都会失败。
  • 代价二:变成投资人的棋子:即使公司已经在维持盈利了,但是这点盈利对投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时,是否还能让产品和业务保持初心?

现在这个阶段,咱们可以不那么追求规模。

我在日本居住时发现,这里的「百年企业」随处可见。我家门口那家古朴的茶店,就有超过 100 年的历史。长久以来,这家店可能一直在服务这个街区的居民,让大家有个社交聊天的地方。

做个生意,就非要以服务好全球 80 亿人为目标么?茶店老板肯定不是这样想的。茶店老板想的是,我烹得一手好茶,煮得一手好咖啡,来我这的顾客,都是赏识我的手艺而来的。虽然我可以开分店,但是分店店长还能烹得一手好茶,煮得一手好咖啡,赢得分店那个街区的客人的喜爱吗?难。

VC 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或者说,资金、标准化、规模化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我觉得不能。所以如果立足这样的生意——这样一批无法靠规模化做好的生意,大公司就很难抄你的东西了。

对于这样的生意,很明显,必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提供一些独一无二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都必须去创造。「先做一个手艺人,然后在去做一个企业家1」。


最后,如果你发现大公司真的在抄你,不要太过担心。

也许这是因为你太优秀了,他们实在无法抗拒你的魅力。你就像那家茶店老板,你也不在乎开不了全球连锁店,因为你知道,只有你那一杯绝妙的咖啡或茶,才能吸引着你的忠实顾客。关键是,你可以给他来一杯「给抄袭者的特调」,而这是抄袭的人绝对做不到的。😉


  1. 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