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rke's Third Law:
克拉克第三定律: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都與魔法沒有區別。

-- Arthur C. Clarke

昨天晚上搭档跟我讨论 AI 可能对娱乐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时,我突然意识到克拉克第三定律 有另一种理解:

虽然发展新科技需要继承旧科技,但就像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有 Support Lifecycle 一样,旧科技是会因为失去用户而失传的。当一个旧科技失去用户后,它确实跟魔法没有区别了。

比如说,在一万年前,钻木取火是每个家庭必备的手艺,但现在只有很少的人能做到钻木取火了。取火对木头材质、火绒质量、环境条件、技巧手法乃至体力都有较苛刻的要求,这些信息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再是常识,变成了只会出现在野外生存指南里的内容。

就像现在我看 Primitive Technology 的视频时,虽然知道原理就是磨擦生热,但这种随时随地可以在几秒内生火这种操作,就像魔法一样。

旧科技和旧手艺失传

最近很多关于原画师们即将失业的讨论也表现了这一点。

对于画家/画师而言,他们的工作本质上是创作作品,而作品需要把心中所想通过画面表达出来

受限于表达过程,致力于艺术创造的人们往往需要在绘画技巧上花费很多年的练习,才能满足创造作品所需的「表达想法」技巧需求。所以「磨练绘画技巧」这一中间步骤反而成为「画家」这一职业名字的一部分。

但是现在,通过 AI 们:比如现在流行的 Midjourney 或者 DALL·E 3,画家们可以跳过「磨练绘画技巧」这一步骤,直接把想法转换为作品。

如此的话,对于绘画技巧而言,就不再是画家的「必备技能树」上的一环,去磨练绘画技巧的人会变少,那么逐渐地,执笔绘画的技巧会逐渐失传。

AI 显然会导致一大波科技和手艺进入这个版本的淘汰圈。

职业融合

更进一步,画家产出的绘画艺术作品,满足的仅仅只是「视觉」这一感官的需要。但是伟大作品不应该致力于同时满足所有感官吗?

艺术家们当然想,但是以前很难做到。艺术家们受限于时间、技艺、教育、和表现形式,去创作一种同时满足「视、听、味、嗅、想象力」等所有感官的艺术作品太难了。

刚才提到的,艺术家需要磨练自己在操纵感官上的技艺。假如光是磨练一笔好画的技艺需要练 7 年,那么人的一生有几个 7 年可以用来练肌肉技艺呢。另外,创造满足不同感官的艺术作品需要学习对应的知识和理论。艺术家们能在磨练技艺之外留出多少时间去了解这些呢。

但在 AI 的帮助下,从一时间牢笼中释放出来的艺术家们将有机会创造这样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形态、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技巧,他们只需要关于艺术的领域知识——甚至不需要是完整的领域知识。

于是,哪些依赖技艺而被拆分的职业得重新融合或者取代,新职业必须更接近最终目的,而不在乎中间步骤。

什么都懂的胜利

对于平庸有一种描述叫做「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通」。

现在,这种平庸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一个人的领域知识广度足以覆盖整个行业,而深度恰好多于「能够评价任务执行的好坏与否」的程度,就可以比较好地操纵 AI 去完成那些本来需要好几个不同职责的人去完成的事情。

比如说电影。导演是那个对故事、还场景还原、对角色塑造、对剪辑要求最高的人。他的这些要求也就这些也催生了对造型、物料、美术设计、摄影、灯光等技术层面的要求。

只有团队中的不同角色,满足了对于技术与非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控,才满足导演对整部影片综合控制的需求——所以,即使电影是导演和团队一起拍的,但大家依然会认为一部电影是导演的个人作品。

所以,导演就是整个电影拍摄团队中具备最完整领域知识的人。

于是这种领域知识的完备,可以让他可以开始使用 AI 代替电影团队中的其他人,跳过其他职能培养过程中的所有花销,直接看最终成品。

以灯光为例。这位导演可能不是很懂具体灯光要怎么设置,但是他得很清楚自己的场景中需要那些角度,什么氛围的灯光,于是他可以用专业的语言告诉 AI 自己想要的结果,让 AI 做出更合理化的建议,并且输出到成品中供自己的检查。

如此这样,未来的导演团队里还需要专业灯光师吗?可能还需要,不过数量会大大下降,职责也会发生变化。

于是我们可以预见,也许很快就能看到仅由一个人完成的电影作品出现。

在科技公司里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在 Sam Altman 在和其他人的赌约 里表达了这样的态度之前,我和我身边的朋友已经在实践这个可能性了半年有余了——结果是完全可行。

Quail 为例。到目前为止,Quail 依然只有我和 AI 两位程序员,其中后者可能贡献了一半以上的代码。我也在提供 Tech Consulting 服务。在 AI 的帮助下,这个服务展开所提升的效能比研发更高,预计要比没有 AI 的时候高 10 倍以上(传统意义上的 Consulting 是一个很难横向扩展的业务)。

而我身边的一位老朋友,零客户端编程经验,AI 的帮助下从零开始做一个 ESL 程序,还编写了对应的方法论,已经获得了几千种子用户。

从这个角度看,去争论自己手里哪些事情是 AI 做不了的并引以为豪,是一件在未来可以引以为憾的事情。

你可能会问,难道公司给程序员付的薪资里,有一半都实际是 AI 的产出吗?

  • 首先,这个公司可能不一定会付给这个程序员薪资了。
  • 其次,如果公司依然愿意付钱这个程序员,那么这一半产出买的是他的领域知识,买的是他向 AI 提出合理问题和请求的能力。

知识就在那,但是需要你念出咒语才能让它显形。

思路打开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赛博朋克小说《真名实姓》 里提到的互联网终端「Portals」很类似于现在 Apple Vision Pro 和未来脑后插管的结合体。不过它很省带宽:

You might think that to convey the full sense imagery of the swamp, some immense bandwidth would be necessary. In fact, that was not so ... A typical Portal link was around fifty thousand baud, far narrower than even a flat video channel.

您可能認為要傳達沼澤的完整感覺圖像,需要巨大的頻寬。 事實上,事情並非如此… 典型的 Portal 連結約為五萬波特率,甚至比視訊頻道還要窄。

Portals 实际提供的是暗示,就像是舞台上的提词,具体的行为和情绪需要演员来呈现一样,Portals 里体验到的丰富的感官刺激来自于大脑对这些暗示的想象和补全。当大脑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体验都够多时,它就能理解这些暗示,渲染出最好的虚拟世界。

本质上 Portals 是在给大脑喂 Prompt,然后让大脑去挖掘合适的场景渲染给自己。

现在,我们需要做类似的事情,给 AI 提供 Prompt,从中挖掘出我们需要的知识。这样的过程本身也非常神秘学。就像《真名实姓》里说的:

Ultimately, the magic jargon was perhaps the closest fit in the vocabulary of millenium Man.
说到底,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还是魔法黑话比较适合描述这样的事情。

伟大的巫师经常独自行事,只要空气中的元素依然回应他的咒语和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