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problems, not trends. 先把问题弄明白,代码只是把答案写下来。
程序是问题的解法。
现在你有一个明确的问题,它的解法可以压缩成一段可重复的动作。
你的程序 = 需求 →(抽象/分解)→ 可执行的步骤 → 稳定的结果
它不必伟大,也不必通用,只要稳定地把麻烦变成平静,就是好程序。
程序/服务是商品
不会写程序的人,通过购买软件或订阅服务来租用别人的解决方案。
供应方卖的不是代码,卖的是可持续的可靠性与持续维护。
Vibe Coding:更多人能开始自己写
Vibe Coding 指的是:
- 用自然语言描述意图,模型给出可运行的原型;
- 通过来回对话,把「模糊的感觉(vibe)」收敛成「明确的行为(code)」。
门槛被抬走了:
- 初学者不用先学语法,再学框架,最后才写功能;
- 现在可以先「把问题讲清楚」,让模型给出「能跑的草稿」,再逐步打磨。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第一次「自己写程序」来解决自己的小问题
小规模问题,绕开了很多规模带来的难点
当问题规模很小(一个人的流程、少量数据、有限并发)时:
- 架构复杂度:不需要微服务/消息总线/分布式一致性;
- SRE 难题:不需要 5 个 9;不需要监控;
- 协作/治理:没有跨十个团队的接口协议;
- 成本约束:用一台小机器就够了。
在这个尺度上,过去必须由工程师团队解决的门槛,显著降低。
比如说发博客文章这件事,Quaily 作为一个内容平台,需要向几千作者提供服务时,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架构来解决数据规模上涨带来的问题。但如果自己做独立站点,只处理自己的文章,数量很少,甚至都不需要建立索引。
工具类利空,授课/知识付费利好
对工具类程序/服务显然是利空。如果核心价值是「把若干常见步骤串起来」,那么用户可能用 Vibe Coding 半天就复刻一个够用版。甚至,直接在 AI 对话框里就把事情解决了。
于是同质化功能的溢价被压缩,长尾需求被用户自助满足(比如图片处理)。
对授课/知识付费/方法论反而是利好。因为「把问题讲清楚」和「把需求说准」变得更重要。
好老师会教你如何描述问题、如何验证结果、如何迭代。这直接提升 Vibe Coding 的产出质量。
规模,依然是难点:Vibe Coding 不能替代软件工程
当问题跨过玩具规模,需要对外提供服务了:
- 数据规模:TB/PB 级别数据、软件质量控制、权限隔离
- 流量规模:缓存、降级熔断、成本优化
- 组织规模:向后兼容、变更管理、安全合规
- 可靠性:SLA、灾备演习
这些都不是“几段提示词”能一蹴而就的。不具备计算机工程能力的人,目前无法仅凭 Vibe Coding 搞定大规模系统。
什么时候 Vibe Coding 不构成威胁?
如果一个程序/业务的商业价值与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分发、合规壁垒、数据壁垒、品牌与信任强相关,或者其价值本来就与技术无关(比如渠道、供给侧资源、IP),那么 Vibe Coding 难以替代:
举些栗子:
- 规模相关:广告平台、支付网络、物流网络、搜索/推荐系统
- 技术无关:独家版权、强渠道、强供给关系、特许经营、监管牌照
Vibe Coding 解决的是把意图落地为小而美的可运行草台方案,不是万能钥匙。
给产品与团队的一点策略
- 做不会被轻易复刻的东西:把护城河放在数据、网络效应、品牌,而不是某个按钮后面的三行代码。
- 把描述问题的能力产品化:让用户在产品里自然地把问题说清楚,就更接近用户最真实的需求。
- 把工程能力留给真正需要规模的地方:小问题用 Vibe Coding 快速落地,大问题继续用工程师。
写给第一次写程序的人
第一次写程序,不需要想架构有多优雅,先想我今天能把什么问题彻底解决。
把问题讲清楚,跑起来,验证结果。
这就足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