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微信上班的时候,工作群里出了一件事:
一位前同事的孩子吃了从某电商购买的问题食品,被送进了医院。
所幸在群中电商朋友的帮助下,事情很快得到了处理:
- 贩卖不合格商品的商家得到了处罚
- 电商的广州团队亲自对当事人进行慰问
- 孩子痊愈了
当然以上措施的前两个放在消费下行的现在,已经不太可行了,毕竟 P 哒哒上的东西吃了也不一定会死对吧
另一个同事在群里说:做电商产品不重要,重要的是运营。
这个观点怎么说呢,有失偏颇。
今天因为这娃的爸是微信前员工,可以迅速得到了妥善处理,那明天其它顾客的娃出现症状怎么办呢?
如此关爱用户手段不具备良好伸缩性1。
Schelling 在 Choice and Consequence 中提到了「确定性生命」和「统计学生命」的区别:
确定性生命:一个有着棕色头发的六岁女孩需要几千美元接受一个手术,从而让她的生命能延续到圣诞节。社区邮局会被零钱和硬币淹没,因为人们都在捐款救她。
统计学生命:有新闻报道说,在取消销售税后,麻省的医院设施将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从而导致本来可以预防的死亡人数有一点点增加。不会有多少人为这新闻而落泪,更不要说捐款了。
电商这次关爱的用户是一位「确定性生命」,但是公司的数据报表里还有三亿「统计学生命」需要也更值得关爱。
如何在统计学尺度上描绘用户、理解情绪、关注到抱怨、制定规则,最终去关注这些似乎没有面孔、身份、性别、偏好的人,来避免诸如此类事件的发生,对规模化来说更有意义。
关爱的用户的姿势
关爱分方法。
少有人会愿意花时间去考虑如何去理解和关爱自己的用户。
相比长期产品建设,人们更愿意用 ROI、GMV、DAU 等纯粹的数据指标去衡量产品和业务得失。
数据指标确实能够抽象和概括现状,但只要是指标就会丢失信息。
统计学用户不表现面孔,不代表他们没有面孔;能在数字之外看到用户的脸,才能创造顾客价值。
如果说回归商业,营销为王,那来回归一下营销,看看现代营销学之鼻祖 Philip Kotler 怎么说:
Marketing is not the art of finding clever ways to dispose of what you make. Marketing is the art of creating genuine customer value
营销并非一种以精明的方式兜售自己产品的技巧,而是一种创造顾客价值的艺术。
能对统计学用户给予关爱的产品设计,看似缺少运营,恰是对运营理解得最透彻的,在源头上做了正确的事情。
因为如果我是那个爸,我更希望自己的娃不要进医院,而不是有十二个不认识的叔叔阿姨来看她。
-
可伸缩性(scalable)是一个计算机领域术语。简单表述就是通过架构调整让系统做更多的事情,以较低的边际成本,服务更多用户。 ↩︎